食后養(yǎng)生三法
食后宜欣賞音樂 《壽世保元》中脾好音聲,聞聲即動而磨食。道家書中亦有“脾臟聞樂則磨”之說。從這里人們得到的啟發(fā)是:柔和輕快的音樂,乃至賞心悅目的環(huán)境,都可以作為一種良性刺激調節(jié)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。 食后宜摩腹 飯后以手輕輕摩腹,手法從上至下,從左到右,或以順時針方向,用手掌環(huán)轉推摩,均能促進腹腔內血液循環(huán),加強胃腸消化功能。 食后宜緩行 孫思邈在《千金翼方》中強調:“食畢行步踟躕(要走不走的樣子)則長生”, 可見,食后宜行步,行步宜緩慢,這對食物的消化和人體的養(yǎng)生是有利的,而食后急行會損害健康,引起疾病。
藥粥療法治療胃脘痛
中醫(yī)認為胃脘痛與情志不暢、飲食不節(jié)、受驚、季節(jié)變換等因素有關。俗話說“三分治七分養(yǎng)”,患了胃痛,尤其如此,除積極配合醫(yī)生治療外,也可以試試食療方,簡便易行,療效可靠,有利于減少發(fā)病,避免反復。當然食療也要分清寒熱虛實。 火熱胃痛 癥見:胃脘灼熱疼痛,痛勢急迫,疼痛拒按,泛酸、嘈雜口渴,大便干結,小便短黃,舌紅苔黃,脈弦數等。藥粥方:蒲公英30g、百合15g、粳米100g、冰糖50g。功效:清熱和胃止痛。制法:先將蒲公英沖洗干凈,放鍋內加水適量,煎煮30分鐘后去渣留汁,再將百合、粳米分別淘洗后放藥汁中以文火煮粥,粥熟加冰糖融化即可,分2次溫服。 寒凝胃痛 癥見:胃痛劇烈,疼痛拒按,胃脘脹痛,噯腐吞酸,嘔吐納呆,進食痛增,舌苔厚膩,脈弦滑等。藥粥方:生姜20g、蔥白15g、大棗10g、粳米100g,紅糖適量。功效:溫胃散寒止痛。制法:將大棗去核、粳米淘洗后共放鍋中,加水適量煮粥,煮至粥將熟時加加入紅糖、蔥、姜末,再煮5分鐘即可,分2次溫服。
情緒調理
情志也成為“七情”,當中以“怒傷肝”危害最大,與脾胃病關系最為密切,因為中醫(yī)學認為肝屬木,脾(胃)屬土,在五行關系中“肝木克脾土”,所以脾胃病最忌動怒。下面向大家介紹幾種心理調適的有效方法:躲避法、轉移法、釋放法、訴說法、控制法、升華法、安慰法、讓步法、默誦法、靜思法及忘卻法。 脾胃為后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脾胃和則氣血盛,讓我們共同努力,顧護我們的脾胃。
|